生活知识大全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知识 > 生活百科 > 正文

目录

1,天下全舆总图的地图详情

天下全舆总图的地图详情

如果这张地图的原本真是绘制于1418年,不言而喻,它将产生颠覆性的后果:好望角是由葡萄牙航海探险家迪亚士于1488年发现,澳洲是由荷兰人于17世纪发现,南极大陆由美国人和英国人于1820年发现,美洲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当然这些公认的发现反映的只是西方世界对其文明之外的探险与发现,由于真正第一个发现这些地方的人类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更由于是西方人发现这些地区后,这些地区才开始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因此这些西方人的第一次发现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现在这张地图的出现可能改变了一切,表明这些地区有可能在1418年之前就已被中国人发现,并记录下来。此前不久,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孟席斯出版了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年》,并成为畅销书,他用3个证据“航海图”、“历史遗迹”、“当地人的DNA”证明中国人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美洲。而这张地图中有红圈标注“一于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此处有一字模糊)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郑和原名正是马三宝,号称“三宝太监”。这张地图的出现像是一个奇迹,成为对孟席斯理论最有力的支持——而他的理论此前已获得不少中国学者认同。这张地图表明,中国人不仅首先发现了好望角、美洲、澳洲甚至南极洲,而且也明确知道地球是球形,并且掌握了投影制图方法——这种方法以前公认由16世纪末的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孟席斯首次公布自己的研究发现———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孟席斯所有的猜想起缘于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张航海地图。“这张地图绘制于1424年,上面有威尼斯制图学家祖阿尼·匹兹加诺(Zuane Pizzigano)的签名。地图描绘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奇特的是除了画出大陆,地图上还画了处于西大西洋深处的四个岛屿,标出的名称分别是Satanazes、Antilia、Saya和Ymana。我的兴趣被完全激发起来了。地图上标识了一些当时欧洲人没到过的地方,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历史知识,欧洲人在70年后才去那儿探险。我在地图收藏室和档案馆中查了几个月的海图和文献之后,我确信Satanazes和Antilia事实上就是加勒比群岛中的波多黎各和瓜德鲁普岛。”孟席斯称,这份地图的年代是无可怀疑的。他认为,这暗示了在哥伦布到达加勒比海前大约70年有人精确地考察过了这些岛屿。除了匹兹加诺地图外,孟席斯还发现,1459年的法莫拉地图上已经明确地标出了好望角,澳洲出现在1452年让·罗茨绘制的海图上。“当哥伦布从欧洲出发,寻找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时,他在出发前就已经看过标有美洲大陆的地图。他知道他能够‘发现’新大陆。”接着,孟席斯又在威尼斯见到绘制于1459年的一幅显示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的平面球形地图。这张地图上已经标明了南部非洲的好望角,而好望角直到1497年才被达·伽马“发现”。在那张平面图上还用中世纪腓尼基语标注说,1420年曾有人绕过好望角航行至贝尔德岛角,旁边还画着一艘中国大帆船。接下来,孟席斯又在日本的龙谷大学里找到一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张地图印在丝绸上,内容除了中国和朝鲜、日本等国家外,还涉及到非洲的东海岸、南海岸、西海岸。“这张地图如此精确,毫无疑问,它是曾绕过好望角航行过的人绘制的。因为欧洲人直至60年后才到达南部非洲。”在古代的地图上,孟席斯的发现越来越多。“我惊奇地发现,在欧洲人发现之前100年,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和安第斯山脉就已经被标识在地图上了;在欧洲人到达那儿之前大约400年,南极洲就已经准确地画在地图上了;另一幅海图标识了非洲东海岸地区,而且还非常准确地标着经度,此后3个世纪欧洲人尚不能完全掌握这样的技术;还有一幅地图标明了澳大利亚,早于库克船长的发现有300年;另外一些海图标明了加勒比海、格陵兰岛、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岸线。远在欧洲人到达之前,这些地方就以惊人的准确度绘在海图上了。”是谁去过了这些地方,把它们描绘在海图里的?孟席斯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自费走访了120多个国家,参观了900多个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寻访古代的纪念碑、城堡和海港,深入海岬、珊瑚礁、偏僻的海滩和海岛……“我的结论是中国人在1421年到1423年间就绘制了世界地图,完成了全球航行(编者按:郑和船队于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他们到达了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几十年后他们的大部分记录被毁掉,并且放弃了全球远洋航行。但是中国人的知识通过葡萄牙人,通过参加了中国人远航的意大利旅行家尼可洛·达·孔蒂传播给了西方早期的地图制作者。”证据:公鸡和玉米对自己的研究发现,孟席斯非常自信。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里说,完成这次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澳洲、非洲及南极的,是郑和下属的洪保船队、周满船队、周闻船队和杨庆船队,而非郑和本人。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孟席斯在书里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和证据。除地图外,他的证据还包括沉船、植物、动物。孟席斯以小说化的笔法描写他的发现过程。在秘鲁停留的某一个早晨,一阵鸡鸣打破了孟席斯的睡梦。“我马上意识到,这些鸡不是欧洲鸡。欧洲的鸡叫起来是‘咕-咕-咕’的声音,而这种鸡的叫声是‘咯-咯-咯’。”孟席斯在马来西亚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回想起当地的鸡叫声是“咯-咯-咯”,和秘鲁的鸡一样。亚洲鸡和欧洲鸡的鸡冠、羽毛、脚爪和叫声都不一样,下的蛋也不一样。公元1500年,美洲大陆上已经满地可见亚洲鸡。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是哥伦布的船队将它们带到那里。孟席斯却认为,郑和的船队早在1421年到1423年间就到过美洲,是他们把亚洲鸡带到了新大陆。“这些鸡不是欧洲人带去美洲的,因为第一批欧洲人在抵达新大陆的时候发现了它们。”麦哲伦也曾经记述他在美洲得到了很多鸡,“用一个鱼钩或一把小刀就换了当地人6只鸡,甚至担心当地人是在骗我。”这些鸡与欧洲鸡明显不同。在一本出版于1430年的中国书籍《异域图志》上,记载了一些中国人在他们的航行中见到的一些奇怪的动物。比如印度的大象、非洲长颈鹿,以及美洲的豹子。比如有一种长着狗头的动物与在皮里·雷斯图上画着的大树獭很相似,并有文字说明,说他们是在从中国往西航行了两年才发现这种动物的。大树獭是南美洲独一无二的动物,在300年前灭绝。玉米也被认为是郑和发现美洲的一个证据。“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郑和航海之前一直不为中国所知。中国的记载说,郑和将军带回了一些‘有着特别大穗的谷物’。中国人习惯于吃一种穗的大小和大麦相似的稻米。这种有着‘特别大’穗的谷物只能是玉米。葡萄牙人在印尼、菲律宾和中国都发现了玉米,在菲律宾西南的海底发现的一艘建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平底船上,还发现了一种南美洲特有的用来磨玉米的工具。”在书里,孟席斯列出了一串“跟随郑和漂洋过海在异地扎根”的动植物,包括猪、狗、马、香蕉、大米、棉花、山药、椰子等等。同样作为证据的还有人类的疾病。“美洲印第安人的DNA和他们的疾病同中国人以及东亚人十分一致。”在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发现的印第安人的一种皮肤病,巴拉圭伦瓜(Lengua)的印第安人的十二指肠病,秘鲁和墨西哥的蛔虫,据说都和中国人的疾病近似。“不少资料显示,印度洋、非洲、北美洲和大西洋海岸、澳大利亚等地,第一批欧洲探险者都记述了中国人或亚洲人存在的情况;而且,我对不少人和物进行了DNA分析,发现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土著人同中国人有特殊的关联。”考察了120多个国家,几乎耗尽毕生积蓄的孟席斯,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他自己也吃惊的结论:“当时只有一个国家具备这样的财力、科学知识、船只和航海经验,能够开展如此宏伟壮丽的发现之旅———那就是中国。许多文献都表明,中国人绘制了最早的航海图,中国人对当时的世界似乎更了解。”孟席斯是骗子?在2004年7月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PBS)的特别节目中,孟席斯曾经在专家的“围攻”中数次承认自己可能存在“误读”,但是他坚持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对的。“一个退役的潜水艇船长,怎么能够发现许多伟大的学者都没有发现的秘密呢?虽然我只是一个业余的历史研究者,但我也有着别人没有的优势:我在皇家海军掌握了天文导航术和航海方面的系统知识,我对古代的地图、航海图非常了解,我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我不仅去图书馆,还实地探察。另外,我不墨守成规,没有权威压着我的思路。这些成了我打开这个秘密的钥匙。”孟席斯嘲笑那些批评他的人,包括中国的学者,只会查书,不会看地图。“一个航海的外行,不管他在其他领域多么有成就,当他在看一幅地图或是海图的时候,只能看到许许多多的轮廓线。一位有经验的航海家,在看同样的地图时,可以推理出更多线索:第一次绘制此图的制图学家航行到了哪儿,是以什么方向航行的,航速是快还是慢,距离陆地有多远,他掌握经纬度知识的情况如何,甚至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看出来。地图包含的重要信息大家都看得见,但却从许多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眼前溜掉。他们并不缺乏作为历史学家的勤奋,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关于天文导航术和世界海洋的知识。”在近3年的时间里,孟席斯曾几度来华,搜集郑和的历史资料,并实地考察郑和的印迹。在与中国历史学者对话时,面对中国学者们的质疑和不信任的眼光,孟席斯感到了深深的痛苦。在孟席斯的预料中,中国的学者对待他的态度应该与西方学者有所不同。“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呢?我已经公布了几千个证据和发现。和其他的版本不同,为了和中国读者进行沟通,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书里,我特别增加了近100页的内容。我希望这些新发现的材料能够为中国的研究者所用,一起来参与研究郑和下西洋这段伟大的历史。”目前,孟席斯的研究发现还在继续。今年5月,孟席斯在北京公布,加拿大最北部发现了一些白色的建筑物遗址,在离岸边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孟席斯去了现场,他认为这是郑和营地的遗址。孟席斯被指认错地名上周四,北京律师刘钢公布了其收藏的《天下全舆总图》样本纸片碳-14年代检测结果,并与英美相关研究者一起,答复了部分来自学界的疑问。里斯本中葡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国平昨天致电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强调,该检测并不能论证“郑和发现世界”说,而一些媒体过于草率的报道可能影响中国的学术形象。金国平认为,直接使用“郑和地图”的称谓是对公众的误导,因为该鉴定报告只对送检的纸片负责,并不说明纸片来自刘钢所藏《天下全舆总图》,更不能证明其是至今尚未发现的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仿绘本,或与郑和有关。

2,天下全舆总图的专家质疑

一、郑和测量过珠峰?《天下全舆总图》在乌思藏(今西藏)地区绘有崇山峻岭并注有“天下第一高峰”字样。崇山无疑是喜玛拉雅山,峻岭非珠穆朗玛峰莫属。据林超教授考证,珠穆朗玛峰之满文名始见于1719年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但当时还不知道它是世界第一峰。珠峰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峰,是英属印度测绘局乔治·埃佛勒斯担任局长期间(1830- 1843年),用现代仪器精确测量了珠峰高度。在1763年的《天下全舆总图》居然标上了 “天下第一高峰”,岂非咄咄怪事?二、“天下”等于“世界”?《天下全舆总图》这个名字有些怪。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中有《天下总舆图》、1755年的《皇清各直省分图》内含《天下总舆图》、1767年有《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有《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1817年有《大清一统天下全图》。有清一代,“天下”更多是“皇舆”之意,而不是“世界”。明末以来的汉语世界地图都不见有“天下”之称。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称《山海舆地图》、《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等,庞迪我有《海外舆地全说》,艾儒略作《万国全图》南怀仁、蒋友仁各有《坤舆全图》。如果在耶稣会会士于16世纪东来之前,中国早就了解了世界地理,为何在利玛窦传入西方世界全图时,在中国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轰动,竞相翻刻?三、“识贡图”与“职贡图”。关于《天下诸番识贡图》,毛佩琦教授断定:“这张地图是伪造的。”其证据是,图中说明“天下诸番识贡图”中的“识”字,按古代书写规范一般应当是“职”字。“‘识’和‘职’的繁体字在外形上非常相似,古人在写的时候肯定不会犯错,但现代人伪造的时候一马虎就露出破绽来。”笔者是上海人。在上海话里,“识”和“职”几乎同音。鉴于此图在上海购得,有无现代伪造者受方言影响的因素?四、图说与地图。毛教授还指出:“所谓‘职贡图’是外国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中国美术史上,现知较著名的《职贡图》有两种。传为梁萧绎所作的《职贡图》为其一(见图1)。原图不存。今所见卷为北宋熙宁年间摹本。图卷描绘南朝梁代外国使者25人朝贡的形象,并配有说明文字。现已残损,仅存12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皇清职贡图》为其二(见图2)。绘刻中国各少数民族及西洋诸国来使图像。原序谓:“非我监臣所手量,我将帅所目击,我驿使所口陈者不以登椠削焉。统计以部曲区名者,凡三百数,以男女别幅者凡六百数。”《清史稿》载曰:“初,琉球、安南、暹罗诸使来,议政大臣咸会集,赐坐及茶。乾隆初元,谕停止。时属国陪臣增扩,敕所司给皇清职贡图,以诏方来。”凡举现所知的《职贡图》,均系图文并茂的图说,非地图也。而《天下全舆总图》左下角一题记曰:“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 臣莫易仝绘”。倘若系仿绘,为何未出现《职贡图》的人物图文并茂的基本特征?五、那些进贡的国家哪去了。《明实录》及《明史》对各贡国的名称,进贡年代及贡品有详细记录。上述两种信史中,无任何“新世界”国家的名字。奇怪的是,《天下全舆总图》有一些概况图例,却无具体国名。《职贡图》首先是记载贡国名,然后是概况。在《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并未出现所有的《明实录》及《明史》所记载的贡国——不把皇帝的贡国统统放上去,那是要掉头的罪啊!六、“余”和“馀”。最大的破绽是,在图上多次出现“数字+余”这种表示成数后不定余数的结构。繁体字当中,此处当用“馀”。在简体汉语中则通用“余”。莫易仝何以通篇用简体字时代的用法?仅凭这些错别字,我们完全可以质疑《天下全舆总图》是否系真品。但民间学者考证,根据《简化字溯源》“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其中简体“余”字始见先秦时期;收藏在台湾故宫的乾隆“古稀天子之宝”玉玺上的《古稀说》铭文,第一个字就是简体“余”字;出土的宋、元、明墓志铭,上面也有简体“余”字,所以《天下全舆总图》上出现一些简体“余”字不能作为此地图为假的依据。七、“大清海”从何而来。《天下全舆总图》左上角有一题记说明:“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刘钢释曰:“这意味着图上的注释有些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已有的,有些是仿绘者后加的,而原有的注释都用红笔加以圈注。”换言之,凡有红圈者皆系原图所有。刘刚,古董鉴定家和他那些外国专家居然没有看见三处“大清海”都是有红圈的!永乐十六年的图可能有256年后取代它的“大清”的名称吗?刘钢解释说:“出于避讳原因,仿绘者将《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大明海’改为“大清海’。在清代版本的明代书籍和地图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月令广义》成书于1602年,该书附有《山海舆地全图》,其清刻本所附图中‘大明国’被改为‘大清国’”。也就是说,按理判断,“大清海”原来是“大明海”。——但刘钢不知道,“大明海”是万历年间利玛窦开始使用的!——如果《天下诸番识贡图》有 “大明海”这一称谓,它绝对不可能作于永乐十六年。如果它果系作于永乐十六年,是不可能有“大明海”的。那么,有红圈的三处“大清海”从何而来?八、一百年后传入的地名。诸如 “今名北亚墨利加”、 “今名南亚墨利加”、“今名利未亚”、“今名亚西亚”、“今名欧罗巴”、“地中海”都是16世纪耶稣会传入的世界地理的汉译名称。这是常识。笔者曾于 2005年12月21日与刘钢通话。其间曾涉及“地中海”问题。他说中国人当时到了地中海。我问他,中国人是如何进入地中海的。回答是通过红海。我再问他苏伊士运河是哪年开通的,他一时语塞。我告诉他是19世纪。于是他马上改口说是从另外一条河,我追问那条河名,他再次无言以答。九、郑和深入各大洲的内地。且不说当时中国人是否有球形的概念。郑和船队每次出航一般是两年,在两年内,光凭借帆船有可能环球航行,足迹至南北二极吗?只要考虑考虑帆船的最大航速、季风期、休整的时间等因素,自然会得出应有的结论。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凭一两次航行,就画出如此准确的地图来吗?退一万步说,中国船队充其量只能到达沿海地区,有可能深入各大洲的内地吗?可《天下全舆总图》有丰富的内陆信息,这如何解释?同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侯杨方也认为该地图是假的。“碳定年法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它只能证明纸、墨是当时的。纸和墨都很容易保存,现在能看到的古代墨有很多,就连南北朝时的都有,所以只要找到当时的纸和当时的墨,就能伪造当时的东西,这是伪造字画常用的、非常普通的手法,根本不能说明这张图就是当时的人画的。

3,天下全舆总图是真是假?

真假难辨 外国媒体有信有疑 美国古地图学者贡纳·汤普森和《1421年:中国发现美洲》的作者加文·孟席斯也来到了在北京召开的纸张鉴定会的现场。 汤普森认为,这幅地图应该是在郑和下西洋时被带到西方的,对西方的哥伦布和达·伽玛的航海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哥伦布和达·伽玛的航海日记里都记载了他们手里有地图,他们的地图就应该参考了“天下全舆总图”。孟席斯对汤普森的这个观点表示了赞同。 对于“中国人发现了新大陆”这一讨论,有的外国媒体似乎比中国媒体更热心。 在英国《经济学家》予以报道之后,《独立报》、《每日快报》等也予以转载和传播。 美国《时代周刊》则对该地图提出了质疑,“关于这张地图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特别是语言的使用令专业的历史学家很疑惑,比利时一所大学的专家说,如果你仔细看一下,真的有很多事情很奇怪,既然是仿造1418年的地图,那么语言也应该是那个年代的。图中说的‘大清海’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南海,其‘大清海’的名字直到1644年才开始使用。” 我国学者提出质疑 面对一些学者提出该地图有硬伤的说法,刘刚坦言,是真是假,纸张鉴定的结果可以说明问题。同时,他还对一些硬伤进行了解答。比如有学者称该图上有简体字、而古代没有简体字的疑问,刘刚解释说,简体字在建国以后只是一个规范和推广的过程,但简体字却是很久以前就有了,翻开古书随处可以发现简体字;针对有的学者提出地图中的地名不符的问题,刘刚说:“实际上,因为这幅‘天下全舆总图’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仿绘自明朝永乐年间的《天下诸番识贡图》,当时为了避祸,才不得不用清朝的地名。” 尽管如此,我国一些历史学家仍然对该地图提出质疑。 著名历史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龚缨晏撰文指出,“天下全舆总图”所依据的根本不是郑和时代的中国地图,而是17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龚缨晏认为,该地图绘制于1763年,就在此图问世前的三年,即1760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绘制了《坤舆全图》作为献给乾隆皇帝50大寿的贺礼。再早一点,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绘制过《坤舆全图》。“天下全舆总图”的画法,与南怀仁的《坤舆全图》是一样的,只是地球的南北两极、澳大利亚的画法不同。 同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侯杨方也认为该地图是假的。“碳定年法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它只能证明纸、墨是当时的。纸和墨都很容易保存,现在能看到的古代墨有很多,就连南北朝时的都有,所以只要找到当时的纸和当时的墨,就能伪造当时的东西,这是伪造字画常用的、非常普通的手法,根本不能说明这张图就是当时的人画的。”

4,郑和世界地图鉴定结果公布了没有???

  中国“古地图”震动世界媒体:郑和“击败”哥伦布? 欲求助晨报征集“兄弟图”(新浪科技资料图片)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一篇题为《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的文章宣称在上海发现的一幅“郑和版世界地图”即将证明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率先完成环球航行,并将可能“改变15世纪世界历史”。
  昨日,“郑和版世界地图”的收藏者刘钢接受晨报记者专访,回应了数日来各界对于地图的诸多疑问。而国内外历史学家则就地图真伪及其意义展开了激烈争论。

  根据地图上的文字记载,这幅地图是一个叫莫易仝的清朝人,在1763年依据一份1418年明朝永乐年间的地图复制而成。地图精确地显示了欧洲、非洲和美洲的轮廓以及经纬位置。

  “郑和版世界地图”正身待验 鉴定结果最早本月底公布

  昨日凌晨,《经济学人》杂志记者斯蒂芬在伦敦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称:“《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在伦敦引起了一定震动,虽然‘中国人首先发现美洲’的说法早就有了,但现在在中国发现了考古学证据——古地图,这个消息很吸引人。本地的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该古地图收藏者中国律师刘钢和一贯支持“郑和发现美洲说”的英国海军退休军官、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2006年新年联合行动,在北京和伦敦同时展出了刘钢在上海购得的“郑和版世界地图”。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专家已经对这幅地图进行了碳定年检测,但最早要到本月底或下月才能得知检测结果。

  《经济学人》的报道认为,如果地图上注明的原作年代(1418年)属实,它将证明是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从而反驳“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的主流观点。斯蒂芬同时向晨报记者提出:“作为上海媒体,你们肯定更方便跟踪事件进展,因此希望与贵报合作,从贵处获悉最新消息。”

  欲通过晨报征集“兄弟图”

  加文·孟席斯是英国皇家海军退休军官、业余历史学家,他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认为中国首先发现了美洲,另外,他告诉记者欧洲各地也发现多张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数十年就已经绘就的新大陆地图。

  此次刘钢向孟席斯讲述了自己的“奇遇”后,英国老人兴奋异常,不但帮忙送地图去鉴定年代,还联系了多家世界知名媒体参与报道,引起全球媒体争相转载。

  尽管目前地图鉴定结果尚未出炉,但刘钢对最后出现“革命性结果”表示“很有信心”。

  “地图是我的生命,我不会出售它。尽管收藏家一般不愿‘显宝’,但我依然希望通过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中国民间很有可能还藏有更多这样的地图。民间藏家大多意识不到这些地图的价值,我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引出更多旁证。”刘钢要求晨报与他一起向社会呼吁更多拥有“郑和版世界地图”的中国藏家向外界展示藏品。

  藏家:地图购自上海东台路

  身为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刘钢是个业余收藏家,每逢出差都要到当地古玩市场逛上几个小时。2001年的一天,刘钢到上海出差时顺便逛了东台路古玩市场,在一个卖家处发现了一张清朝的古地图,地图的右上角有“天下全舆总图”字样,左下角写着“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臣莫易仝绘”,图正上方画有一个指南针方位盘,并写有“六合出行定图式”。竹纸薄脆,满是蛀痕和褪色墨迹。

  “当我仔细查看地图时感到非常吃惊。这幅内容源于15世纪早期原本的地图不仅画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并且在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笔圈注的注释。图中关于南美洲宗教和人祭注释,在18世纪中期即使当时统治南美洲的西班牙人也未必知悉,因为16世纪初西班牙征服美洲大陆后在罗马教廷的授意下发布了一条禁令,禁止对印第安宗教进行研究,这一禁令直到18世纪末才被突破。”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刘钢认定该图为真品,立即掏出4000元人民币买下。

  卖家:景德镇拆老宅现地图

  “天下全舆总图”被外电曝光后,引起了诸多质疑:中国人于1418年绘出了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图?15世纪初期的地图上怎么会有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而且上面还有山脉、河流和注释?文物市场鱼龙混杂,该图是否是张赝品?昨日下午,正在香港出差的刘钢律师向晨报独家透露,经多次沟通,地图的出售者终于透露了这张“古地图”的来源。

  刘钢说:“买下地图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张考古学价值极高的孤品。图中有关‘正使太监马三宝’的注释向我暗示:这幅地图一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相关,将有可能改写历史教科书。后来经一些古玩专家鉴定,均得出其为真品的结论。刚购得地图时,对方不肯透露这图从哪儿来。近日我请对方吃饭,诚恳地告诉他这张图可能的历史价值,卖家十分吃惊,终于透露地图是从江西经两次倒手获得的。”在刘的一再要求下,卖家与“上家”取得了联系,并获悉地图是在景德镇一处老宅拆迁时从废墟中发现的。

  晨报记者通过刘钢向卖家提出采访要求,但没有获得同意。

  国内外专家激辩“郑和版世界地图”

  浙江大学历史教授龚缨晏获悉“郑和版世界地图”现身后,对地图进行了仔细查看并得出结论:“三宝太监绘制该地图的说法漏洞太多,该图仿绘的是欧洲17世纪地图。”

  龚缨晏说:“《天下全舆总图》是一幅横轴投影的世界地图,我们只要稍稍翻一翻欧洲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到18世纪中期出版的众多世界地图,例如荷兰布劳厄(J.Blaeu)家族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就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它完全是根据欧洲地图仿绘的。”他同时指出,地图上红圈中的一些称呼如‘景教’、‘上帝’等,也都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不可能是万历年间的地图上应该有的。碳14同位素只能测定墨迹和纸张的年代。如果属于乾隆年间的遗作,由于种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中国古地图很少,还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却绝对无法确定1418年图是否真正存在过。

  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自费考察全球一百余国寻找证据,长期坚持“中国首先发现世界说”。但由于其身份的业余性及观点得不到系统佐证,其作品《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直未能被中国历史学界接受。记者昨日从孟席斯手下的研究小组“1421之队”获悉,孟席斯的理论近年来已经不断得到“完善”。孟席斯的主要依据是:1、1424年的匹兹加诺地图、1459年的法莫拉地图和1452年让-罗茨地图出现了欧洲人从未到过的地标,信件证明托斯卡耐里曾给过哥伦布世界地图;2、美洲部分土著与中国人在DNA上非常相似;3、在加拿大的NavaCataia发现了可能属于郑和船队的营地遗址。

  孟席斯本人此次十分重视刘钢的发现,认为是最重要的“中国首先发现世界”物证。

  美国夏威夷大学考古学专家GunnarThompson博士认为孟席斯是正确的,但仍然太保守,“因为中国人在元代已经到达美洲”。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专家樊树志说:“孟席斯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历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否定的。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历史学者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否定孟席斯的理论,毕竟他拥有大量零星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是,要通过实证才能否定一个人的理论,我反对在没有确凿证据前将‘中国首先发现世界说’一棒子打死。”樊树志认为,对于“郑和版世界”地图的真实性,需要十分谨慎地对待,媒体不能借此炒作,而是要客观地告诉读者全部事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也曾撰文指出,“或许有人会说,孟席斯的书充分肯定了郑和航海的伟大贡献,有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但无论他们与作者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离开了历史事实,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泡影,只能是对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嘲弄

5,地图历史: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世界地图的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世界地图的?明朝末年。明朝以前,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天下。中国历代朝廷都有部门专门负责描绘和整理地图,这个传统到了明末清初被打破。一开始,中国人对于西方地图比较排斥。以儒家学术作为经典的地学理论,很难接受西方人的测绘,和通过经度和纬度来客观地描绘世界的投影方式。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方便,便要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就在画世界地图的时候,把中国的位置人为地向东移动了,这使得看起来中国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这个地图并不是客观的。

6,世界地图最早是什么时候绘制的?

世界地图最早是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0月下旬绘制的,咸丰辛亥(1851年)重刻,地图边缘有“万国大地全图”的篆书名称。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这幅地图所绘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颜色区分。山脉以写景法描绘,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则以深绿色绘出水波,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在地图圈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等小图,包罗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地图中的插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各大洋中,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海域中,还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15头,南极大陆上还绘有陆上动物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8头。这幅地图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7,郑和下西洋国外的评价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8,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组织严密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9,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0,中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时最远都到达了哪里呢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1,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