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1000克,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意味着什么?从医学角度讲,体重低于1000克的为超低体重儿,成活率仅为1%;从家长角度看,艰难留下或是忍痛失去同样难以抉择;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主任张可冰给出的答案是“不放弃”。
呼吸微弱,手臂只有成人姆指粗细
2019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收治了一名让人忧心的女婴。胎龄33周,体重1000克,早产加极低出生体重,都预示着她的生命将面临严峻考验。
突然早产让女婴的家长茫然无措。病情危重,是否治疗,一家人举棋不定。面对犹豫不决的家长,张可冰果断地说:“作为医生,我们尊重你们的选择,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放弃太可惜,请给我们一个救的机会,也给孩子一个活的机会。”面对张可冰的真诚与担当,患儿父亲含着泪说:“好,主任,我相信你们,咱治!”
人生总要怀有希望,有了坚定的信念,张可冰带领科室医生、护士立刻投入到抢救治疗中。她们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护理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置严密预案。
患儿轻促的呼吸,痛苦的表情,微弱的呻吟,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大家都亲妮的称她为“小不点”。
“小不点”两岁啦,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第一周,“小不点”根本不能进奶,吃一点就会呕吐。因此,每次进奶前护士都会对其进行腹部的抚触,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尽管这样,“小不点”摄入的奶量仍远远低于机体所需,必须静脉补充能量,“小不点”的血管细的像发丝一样,进针又是个不小的挑战。
由于胎龄小、体重低,胰岛功能不成熟,要保证平稳的血糖,在实时监测血糖的情况下,还要不断调整输液的配比、浓度、滴速。每次医嘱更改前,张可冰都会亲自审核,力求精益求精。从0.1毫克、0.2毫升的药量到2.5毫升/小时、3.2毫升/小时的滴速,持续精准的综合治疗,让“小不点”的身体有了起色。有一天,护士们听到了“小不点”发出的微弱哭声。这哭声像一剂兴奋剂,让医护人员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第二周,“小不点”仍然不能自己进奶,张可冰看准时机,果断指导护士下胃管,进行鼻饲喂养,要求喂食奶量由1毫升开始,一点点增加,每次配比要准确,温度要适宜。在下胃管的数天里,大家更加小心谨慎。
经过两周的鼻饲喂养,“小不点”越来越有力气了。第四周,“小不点”终于可以拔胃管自己进奶了。
整整32天,张可冰带领她的团队全力救治,“小不点”没有发生任何合并症,体重由入院时的1000克增长到了1440克,纠正胎龄37周+4天,进奶量达到每次30毫升。
“小不点”痊愈出院了。接过孩子的那一刻,年轻的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
出院后,张可冰团队继续跟踪“小不点”的成长,她们利用“爱在路上”早产儿微信群,给予喂养、追赶发育方面的指导。目前,“小不点”已经两岁了,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及智力发育均达到同龄小儿指标。
敬畏生命是新生儿医护人员不变的信念
每个宝宝都是降临人间的天使。对于那些“早到的天使”,唯有用心呵护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张可冰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6年,曾获得首批新生儿窒息复苏省级师资资格。她擅长新生儿急诊急救、濒死儿复苏、早产儿生长发育评估、发育落后干预及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疾病的诊断治疗。
张可冰身兼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主任、市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主任两职,重任在肩。她是本溪市自然科学医学学科带头人,历任本溪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本溪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本溪市残疾儿鉴定专家,辽宁省围产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辽宁省新生儿院感防控专家组成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北三省儿科微生态学组委员。
由张可冰领衔的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已成为全市新生儿疾病治疗的权威机构,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的综合治疗能力居全市之首。科室目前拥有医护人员16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所有护士从事新生儿专科护理工作均在10年以上。
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系独立的隔离无陪护病房,包括新生儿病室、新生儿感染病室、新生儿隔离病室、配奶室、洗浴室、治疗室,并配有中央监护站。科室拥有带有冷光源蓝光灯的婴儿辐射保温台,带有蓝光灯源的婴儿培养箱、双面蓝光箱,多参数新生儿专用监护仪、T组合复苏装置、自动充气型复苏囊、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氧浓度检测仪等设备。科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还研发设计出了带有腹立位摄片的辅助架,光疗时的鸟巢、危重患外出检查的辅助设备等,满足住院患儿多种治疗需要。
作为我市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除满足本院新生儿住院就医需要外,还为下级医院及其他助产机构开设危重儿直接进病房救治、后办理住院手续的绿色通道,同时还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系,保证危重患儿在第一时间得到上级医院的帮助。
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区比邻的产房,随时可能有需要复苏的新生命,120也可能随时送来危重患儿,快速反应、精准操作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团队整体快速急救能力,窒息复苏流程、濒死儿复苏流程在每周的科室小讲座上,都是必须复述的内容,千百遍的重复训练,只为关键时刻为小生命多争取哪怕是一秒钟的抢救时间。
张可冰说:“我们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新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我们新生儿医护人员不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