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董建楠
57岁的毕首金是昆明市官渡区白汉场中心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37年前,当他第一次来到白汉场中心小学,眼前极度匮乏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不禁让他暗下决心,要让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一样享受科学、良好的体育教育。37年来,他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给学生们制作好玩又有用的体育器材,种类106种,件数多达11623件。正因如此,他被称为体育教师界的“爱迪生”。
追梦?无法成为世界冠军?就把梦想寄托在培养下一代体育英才上
大多数人儿时的梦想是当科学家、老师、医生,而毕首金儿时的梦想是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由于本身运动天赋极佳,加之痴迷体育运动,毕首金自小体育成绩就非常突出。在上三年级时,他就经常和六年级的学长比赛长跑,且总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那个时候我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身披国旗,拿着奖杯,自豪地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从小学到高中,毕首金经过无数次努力拼搏,体育成绩斐然,可他意识到,自己也许今生都与世界冠军无缘。因为在一次比赛中,他不慎将一只脚的跟腱扭断,而那时医疗条件有限,并不能让他完全康复。医生还告诉他,如果恢复不好,以后很可能都站不起来。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靠着坚强的毅力,毕首金最终站了起来,但他的世界冠军梦破灭了。
可自小酷爱体育的毕首金仍痴心不改。高中时,他有了新的理想——当一名体育教师,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培养下一代体育英才身上。1983年毕首金报考了体育学院,可终因文化成绩差几分而未被录取。当时家庭贫困,选择复读对于他来说是个奢望。
1984年初,为了解决生计,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毕首金带着从亲朋好友处筹集的钱,以及来自银行的上千元贷款——共5000多元,到外地学习了养鸡技术。就在等候引进鸡苗的日子里,他得知官渡区教育局招收合同教师的消息,既兴奋又心动,没有和父母商量就立即报考。凭着一腔热情和从小练就的强健体魄,他以体育成绩全区第一的优势被录用了。
出人意料的是,毕首金的这一决定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因为当时养鸡是一条生财的热门途径,一家人可以靠这个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再说家里已花去5000多元借款,家人认为当时合同教师工资低,不但无法保障毕首金自己的生活,更不要说娶妻养家。在那个年代,合同教师一个月工资才40多元,要还清贷款,不吃不喝也要还10年多。
“这是我的梦想,如果我不去奋斗,真的会后悔一辈子。”家人的反对并未让毕首金动摇,1984年9月1日,毕首金怀揣着梦想来到白汉场中心小学,正式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成为一名平凡的合同教师,演绎着自己的教书育人的真谛,一干就是12年。1996年他被转为公办教师。
发明?从大自然中取材?自制体育用具
初来乍到,毕首金发现,白汉场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学校坐落在半山腰,校舍是借用寺庙的房屋,四周无围墙,可谓“四通八达”,而学校全部的体育器材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皮球。面对屈指可数的器材,如何教好体育、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毕首金犯了愁。
为了解决体育器材紧缺问题,毕首金靠着自然条件和自己的琢磨,利用旧课桌木板改装发明出了第一件器材——板鞋,第一代板鞋是2人款,一双鞋有4个鞋扣,行走时需要两人默契配合。学生们对板鞋爱不释手,不仅是体育器材,也成了同学们课间休闲的玩具。之后,4人款、10人款、16人款相继问世,板鞋一直是学生们的挚爱。
学生们的喜爱让毕首金对“发明”器材更加有劲,创作灵感一发不可收拾。要创作出更多器材,还要节省资金,他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便利和资源,走自制器材之路。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他日行几十里山路,背着一捆捆木材在山里辗转,尽管全身被汗水浸透了,肩膀磨出了血,脚板起了泡,手心起了茧,但他心里高兴。“体育就是要让人身心健康,教学器材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自然会爱上这门课程,体育精神也得以传承。”
不仅在大自然中取材,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开始收集废弃木材和建筑材料,各种饮料瓶,路边的石头、沙子等,就连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也都被他“传染”了,见到这些“可用之材”都会带回来交给毕首金,收集各类物品成了全校师生的一个新爱好。
在孩子们眼中,年过半百的毕老师,是一位厉害的“发明家”:用PVC管弯成呼啦圈,用小药瓶和麻线合成跳绳,用废篮球皮和PVC管组装成健身球,用木头削成保龄球,用塑料瓶组装的踢踢球……每一样都凝聚着他的智慧结晶。
37年间,毕首金共制作了106种体育器材,共计11623件,其中36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专利品”。学校的体育设施和自己手中的体育用具,95%都是自主研发的,90%是通过改造废品做成的,为学校节约了60多万元经费。
钻研 制作一件器材最慢需打磨几个月
小小健身球进行了四次修改
白汉场中心小学田径场旁的一间老式砖瓦房,便是毕首金的“创作室”,大大小小新奇的体育器材都出自这里。在这间器材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木头、PVC管、废弃篮球、废电线、破轮胎、螺丝钉、铁链条等原材料,这些看似简单无用的材料,在毕首金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神奇的器材。毕首金介绍,制作一件器材最快只需要几秒钟,如按着模型钉一个棋子,最慢则需要几个月的打磨才能完成。
比如用一个废弃篮球和PVC管连接而成的健身球,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将一只脚套在圈子里甩动,一只脚配合起跳,不仅好玩还能训练协调能力。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健身球,从设计到完善,毕首金进行了四次修改。
“器材主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和实用性,才设计出来时,孩子们玩了几分钟脚就被磨破,之后我研究改进,通过增加三道转环来减小摩擦力,现在同学们跳上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毕首金说。目前,健身球有“蓝精灵”“葫芦兄弟”“知了”“太空人”等,每款健身球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球有大有小,共有10个种类。
考验学生团队配合力的板鞋也是体育课的热门运动,一只板鞋有30公斤,一双就是60公斤,16个人穿上行走非常不易,走起来更是地动山摇,但学生们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板鞋是学校运动会的一个比赛项目,比赛时2人、4人、10人、16人都能齐上阵,场面可壮观了。”毕首金笑道。
你可见过重达60公斤的弹弓?这么重该怎么玩?这个巨型弹弓是毕首金2002年制作的,至今已有18年,弹弓设置在白汉场中心小学操场,底座用水泥制成,而弹弓取材于学校枯死的树干,有6个挡位,可以按照学生的身高和力气进行调整,随着挡位的变化,配套的“子弹”也跟着由小变大,从垒球逐步变为篮球。
“这个弹弓锻炼的是手臂的力量和全身力量,比的是谁射得远或者射得准,如果打中了对面球门上挂着的小球,那么,你就是学校里的‘神射手’。”毕首金说,每次组装好弹弓,孩子们都争抢着去练手。
踢踢球是由一大一小两个塑料瓶组装而成,中间连接一个报纸球,主要功能是训练眼力、脚力、手力的协调配合。还有用PVC管制成的呼啦圈、自制的空竹、废篮球皮剪成围棋子、灵活调整的肘夹式高跷、排成队的梅花桩、发扬民族文化的竹杠舞……毕首金一款又一款地展示和介绍器材,语气里充满着由衷的自豪感。
初心 从没想通过发明器材挣一分钱
学生们爱玩就够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仓库里存放着的每一件体育器材,见证着毕首金37年来的心血和汗水。
毕首金的坚持不懈,为他赢来了厚厚一摞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获得者、“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云南教育功勋奖”获得者、“全国劳模”“特级教师”“三农人物”……一张张奖状记录了毕首金的追梦成果。
曾经有很多人对毕首金说,制作出这么有特色的器材,应该去申请专利,或者是出一本书。毕首金却觉得没有必要:“我从来没想过要通过发明器材来挣一分钱,学生们爱玩就够了。”
37年如一日,毕首金除了注重研发体育器材,还花大力气研究课程内容、校运会项目设置等,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体育教学上,为农村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快乐与健康。
3年后,毕首金就将达到退休年龄。他说,自己会争分夺秒,创新研发体育教学器材,希望一年推出一种新品,同时维护好现有器材,不断改进完善,为学生提供多样有趣、安全舒适的体育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