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名句珠联 使成语光彩发越
名句与成语壁合 使名句意蕴昭腾
九、军事时运篇
哀鸿遍野,田园寥落干戈后
疮痍满目,骨肉流离道路中
百口嘲谤,起病六君子
万目睚眦,送命二陈汤
鸶鸟将击,卑飞敛翼,兵不厌诈
猛兽将搏,弭耳俯伏,事贵应机
鱼游于沸鼎之中,兵临城下
燕巢于飞幕之上,危在旦夕
餐风宿露,岁岁金河复玉关
戴月披星,朝朝马策与刀环
冲锋陷阵,战士军前半死生
辱国丧师,美人帐下犹歌舞
出敌不意,才能成功,以速为贵
攻其无备,智能决谋,以疾为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制胜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用兵如神
摧枯拉朽,千寻铁锁沉江底
扫穴犁庭,一片降幡出石头
黩武之众易动,大张挞伐
惊弓之鸟难安,望风披靡
奋武扬威,卫青不败由天幸
诛暴讨逆,李广无功缘数奇
峰回路转,时来天地皆同力
山穷水尽,运去英雄不自由
伏尸百万,骨横朔野
流血千里,魂逐飞蓬
攻城略地,黄尘足今古
极武穷兵,白骨乱蓬蒿
钩心斗角,人散则厄
并威偶势,人聚则强
玉皇若问人间事,国无宁日
骨肉流离道路中,野有饿殍
虎落平川 势败奴欺主
运交华盖 时衰鬼弄人
良医不能救无命,回天乏术
强梁不能与天争,独木难支
济世安民,树德莫如滋
追亡逐北,去疾莫如尽
见兔放鹰,间不容息
遇獐发箭,机不旋踵
剑沉丰狱,凭君且莫哀吟好
骥伏盐车,会待青云道路平
古戍苍苍烽火寒,卷甲倍道
大荒沉沉飞雪白,钳马衔枚
南征北战,白日登山望烽火
东荡西除,黄昏钦马傍交河
排兵布阵,三分割据纡筹策
运智铺谋,万古云霄一羽毛
但使龙诚飞将在,被坚执锐
不教胡马度阴山,保境息民
亲仁善邻,得道者多助
穷兵黩武,失道者寡助
四边伐鼓雪海涌,驱雷策电
三军大呼阴山动,搅海翻江
全军覆没,无人收废帐
只轮无反,归马识残旗
塞井夷灶,投之亡地然后存
破釜沉舟,陷之死地然后生
生民涂炭,有心杀贼
沧海横流,无力回天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胜算可操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指日成功
勿以身贵而贱人,妄自尊大
勿以独见而违众,目无下尘
十则围之,先礼后兵
五则攻之,先声后实
想前顾后,计疑无定事
好谋无断,事疑无成功
力贵突,一鼓而下
智贵卒,决断如流
以柔制刚,将在谋不在勇
用一当十,兵贵精不贵多
因利乘便,贤者相时而动
因时制宜,智者因变立功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欲擒故纵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将夺固与
运筹帷幄,功盖三分国
决胜千里,名成八阵图
振臂一呼,暗呜则山岳崩颓
揭竿四起,叱咤则风云变色
朱雀玄武,万里寒光生积雪
白旄黄钺,三边曙色动危旌
汉语成语和历代“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是各个时代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成语最具久远的文化渊源,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句”散见于历代的名著、佳作,从孔子编《诗经》、著《春秋》,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汉朝的赋、乐府诗,唐朝的诗歌、散文,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到明清两代的小说、戏曲、对联,直到民国白话文的出现,流派纷呈,佳作迭出。这些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传诸后世的名句名言,它们充溢着智慧之美、情思之美、意境之美、韵律之美、谐趣之美,是前人心灵美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
其实,成语和名句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同出一源,同根共蒂,连枝分叶。有时成语是“源”,名句是“流”,许多名句就是从成语中演绎出来的;有时名句是“茎”,成语是“花”,许多话 “文字越说越少”,一句话终于提炼成一个成语。笔者只是有意识地引导了成语靠近名句——针对两个精辟的对仗或对偶名句,精选出两个意思与其相关的对仗或对偶成语,两相对接起来,合二为一,成为一副新的“对子”。这样,经精挑细拣,相联相配,终成一千余条,然后按语意、涵义分类编排,分为十二篇章,编纂成了这一《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在编纂过程中,笔者遵循了两条原理,即“对称原理”和“和谐原理”。
所谓“对称原理”,就是要求成语与名句“合璧”而成的上、下联做到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比如本书“立志言志篇”中的:
铮铮铁骨,横眉冷对千夫指
耿耿寸心,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里所选的两个成语,“铮铮”与“耿耿”是重言词(也叫联绵词)相对,“铁骨”与“寸心”是名词相对,都是四字成语,都是状心结构(偏正关系),非常“对称”。这里所选的两句诗,出自鲁迅的《自嘲》,本属律诗性质,做到“对称”更是题中之义。这样两个成语与两句名诗对接,不正“合璧”成了一副绝佳的对联吗?
又如本书“文学艺术篇”中的:
观海则意溢于海,才思泉涌
登山则情满于山,逸兴云飞
这里前置的两句话,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非常重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观海则意溢于海”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虽不属韵文,但刘勰对语音修辞在行文中也时而为之,“观”对“登”,“海”对“山”,“意溢于海”对“情满于山”,十分“对称”。这里后缀的两个成语“才思泉涌”、“逸兴云飞”,都是四字成语,都是主谓结构,也非常“对称”。这样名句导前,成语殿后,前后呼应,不也恰成妙品巧对吗?
所谓“和谐原理”,就是要求成语与所配名句做到“内容和谐”和“音韵和谐”。即内容上相关相切,表达同一个主旨,不能牛头不对马嘴;音韵上平仄协调,上下联同一个位置上的文字平仄声相对,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试看上面的第一个例子,“铮铮铁骨”修饰“横眉冷对千夫指”,“耿耿寸心”修饰“俯首甘为孺子牛”,形容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战士对待敌人与人民迥然不同的鲜明态度,主旨是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在内容上符合“和谐原理”。再看音韵,此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按照古代五、七言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声对仗要求,在音韵上也符合“和谐原理”。第二个例子,讲的是文艺创作中的“情思审美”,内容统一在写作感受上,音韵上也达到了平仄相对的要求,有心的读者不妨细细揣摩品味。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本书成语与名句的对接成联,“对称原理”不成问题。至于“对仗”规律,有些“对子”很难做到上下平仄相对,因为选自非韵文的名句,本身就不讲平仄“对仗”的,硬要它们做到“对仗”就勉为其难了。有专家认为:“对于巧联妙对,我以为要‘网开一面’,不能要求太高。如果因律而害意,则许多谐联就失去趣味。有不少佳作,其妙无比,只是在平仄方面差些,就不必强求了吧。”(见《妙品奇联·序》,作者常江,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笔者赞成他的观点,在编纂本书过程中也深有同感。
对联最能体现汉字的方块结构和表意特征。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表达含蓄,手法灵活。或抒情言志,倾诉个人怀抱;或揭示生活哲理,启人心智;或评议古今人物,片语关情;或描绘祖国河山,为胜迹添彩。可用以题赠,引以自勉,借以庆贺,藉以哀挽。这些特征和功能,相信在本书中都得到了体现。笔者在每个条目的“鉴赏”品读中,对每副新的“对子”的精义尽力作了阐发。这里举本书“人际人论篇”中的一副“联文”为例,请读者试作品赏:
魏颗结草,爱出者爱反
黄雀衔环,福往者福来
“联文”中的选句“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语出唐朝魏徵《群书治要·贾子》。意谓你给别人付出了爱,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这是一句充满禅意的话。“爱出”,就是要懂得付出;“福往”,就是要学会给予。“爱反”是别人就会“返还”给你“爱”;“福来”是别人就会为你送来“福”。这似乎是规律。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两句话前各引用了一个成语典故,“魏颗结草”和“黄雀衔环”。第一个典故据《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人魏颗没有听从其父亲神志不清时要以嬖妾陪葬的遗命,而把妾嫁了他人,后来魏颗在同秦将杜回交战时,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来阻挡杜回,使杜回绊倒受擒,夜里梦见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那个妾的父亲……我这样做是要报答你的厚德。”这不是“爱出者爱反”的最生动写照吗?第二个典故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宝取归,置巾箱中,饲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矣。’”这又不是“福往者福来”的最好佐证吗?这两个故事,“好有好报”的“禅意”便一览无余,与魏徵的话恰好是正相关,互相联对,妙解其理。
无疑,这一“两栖”辞典,给目前“人丁兴旺”的成语词典、名句辞典、名联辞典大家庭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别树一帜,面目全新。
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是啊,一个人没有一点文化底蕴,怎么能成大器呢?希望本书多少能为读者带来一点“文化底蕴”的积淀,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一点贡献。
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视野欠广,《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虽已成书,但总会有许多疏失和不尽人意之处,祈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匡我不逮,助我完善,我自当虚心受之。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靖武、鸿安、永正先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提高本书的质量和品位大有裨益;叶小妹、沈嘉辰、孙嘉婕给予大力照顾和协助,使本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谢忱!